《粉專》爸媽別擔心 早產兒到了青春期 與足月同齡人一樣頭好壯壯!

爸媽別擔心 早產兒到了青春期 與足月同齡人一樣頭好壯壯!

【台北中山醫院粉專】  發布日期:2023-02-03

 

根據WHO資料,每年約有1,500萬名早產兒,早產率在5-18%間。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主因,佔新生兒死亡的8成,與後續生長及健康息息相關。除出生時體重顯輕外,早產兒較足月的同齡人易發生合併症,儘管經檢查無先天性疾病,父母會因早產寶寶顯得「身體孱弱」落後於足月的其他孩子而擔憂。

由於新生兒體重受到週數影響,尤其越是懷孕後期,胎兒體重差異越大。因此,新生兒的「體重」(體型)通常會被視作第一直觀的健康指標。正常新生兒的體重區間若在2.5–4公斤,男寶寶平均3.3公斤,女寶寶則為3.2公斤。而體重低於1.5–2.5公斤的寶寶稱為「低出生體重兒」,不足1.5公斤的寶寶則稱為「極低出生體重兒」。

 

一般而言,新生兒第1個月體重平均增長1公斤,爾後3個月平均成長0.6公斤,到了第7個月趨緩來到平均成長0.3公斤;而寶寶滿2歲時,平均體重會大概會是出生時體重的3倍左右,2歲時則大約會來到4倍左右。

一項來自丹麥根本哈根大學Johan Vinther博士團隊的最新研究,收集了歐洲、北美與澳洲出生於1985–2017年間的253,810對母子之16項數據世代研究,進行了二階段的個別受試者資料統合分析,評估孕齡(Gestational Age, GA)也稱為胎齡、妊娠年齡或懷孕週數與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, BMI)及超重(包括肥胖)的關係,並根據以下母體特徵進行調整,包括:教育、身高、孕前BMI、種族、胎次、孕期吸菸、生產年齡、妊娠期糖尿病、妊娠期高血壓及子癇前症。

 

Johan Vinther基於16項從嬰兒期到青春期數據進行世代研究,獲取參與者的身高和體重數據,並計算他們在不同年齡的BMI。研究發現,孕齡似乎對嬰兒期的體型有高度相關,但會隨著時間的增長逐漸遞減。換句話說,雖然早產(低於37週)的孩子在童年時間的BMI比足月(高於37週)的孩子較低,但這種差異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弱;而早產兒到了青春期(14–19歲間),兩者差異就消失了,BMI會與足月出生的同齡人趨近相同,說明了早產兒在成年之前,便可達到與足月同齡人的體型。

此外,研究也發現以下幾點:

◆嬰兒時期,兩族群「低BMI」與「體重超重」的風險,早產兒會低於足月兒,而此差異會隨著年齡增長遞減。

◆與足月出生的同齡人相比,早產兒在童年時期的體重增加更多,但原因尚不清楚。

◆在青春期,早產兒和足月兒的BMI相似外,有跡象表明早期早產兒體重超重的風險會增加。

有關早期早產兒在成年後甚至有更高的超重風險,與先前於2021年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Neena Modi博士的研究結果相同,結論表示早期早產兒更容易罹患肥胖、代謝及慢性病等,且此慢性病會因體重超重惡化。因此,父母別過於擔心早產兒出生時的體重,反而更要注意其青春期的體重控制,以防體重超重。

(文/王啟儒,本院公關室主任、資深醫藥公關、健康管理師、心理諮商師)

        本院FB粉專          本院LINE粉專          本院新聞專區          

【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,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,生活有保障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