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粉紅危機2】乳癌早篩挑戰多 確診後早期輔助性治療資源仍缺

【粉紅危機2】乳癌早篩挑戰多 確診後早期輔助性治療資源仍缺

【Yahoo新聞 / 民眾日報】 發布日期:2023-06-13

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6月6日舉辦「搶救粉紅危機 乳癌病友困境專家座談會」,會中邀集醫界、學界與政府代表,針對乳癌早篩早療,以及病友在治療中遭遇的職涯、生育、社會支持等問題進行探討。

在乳癌篩檢目前遭遇的挑戰上,中山醫院暨康寧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許居誠醫師指出,乳房篩檢經過醫學實證,40-74歲的女性,如果定期進行高品質的乳房攝影檢查,可以降低15-30%的死亡率。

康寧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許居誠醫師(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)

康寧醫院婦女保健中心主任許居誠醫師(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)

我國目前對於乳癌篩檢的補助年齡為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之婦女,每2年1次;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母親、女兒、姊妹、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之婦女,每2年1次。

乳癌早篩夠早嗎?

對於是否該擴大將40-45一般歲民眾納入篩檢範疇?許居誠表示,現在的科學顯示,所有40歲以上女性皆可進行篩檢,但效益則較為普通,因為相較大於50歲的女性,要篩檢更多婦女才可減少一位乳癌個案的死亡,且40-49歲年齡層乳腺緻密度較高,可能增加「假陽性、假陰性」的個案。

但許居誠也強調,40-49歲應接受篩檢,理由在於若確診乳癌,其腫瘤較具有侵略性、生長快速,罹病也對社會與家庭的經濟衝擊性較大,若因乳癌死亡,壽命損失年也較高。根據研究顯示,該年齡層也是乳癌發生的年齡高峰期,亞洲婦女罹患的高峰期也較早,及早治療才能降低不適且增加成效。

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(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)

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(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)

確診乳癌後醫療資源接不住病友

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則分析,台灣因篩檢擴大會發現許多早期乳癌的案例,但死亡率卻不像歐美國家一樣慢慢下降,是因為我國早期的輔助性醫療管道不足。

對於早期發現的乳癌確診者,是否有一個完整的療程?陳芳銘說,近年乳癌新藥發展快速,眾多標靶藥物接連上市,翻轉乳癌病患生命,實為病患之福音,預算應考量增加使用範圍,讓病患接受治療機會。

陳芳銘建議,目前早期乳癌健保給付藥物尚不足,疾病復發及死亡率無法改善,應盡快納入新一代藥物讓病患獲得完整治療,治癒疾病,亦可減少復發至轉移性乳癌造成長期且龐大的醫療支出。針對較惡性疾病進程快速的高風險乳癌,治癒疾病應為首要治療目標,新一代藥物應盡早納入早期乳癌給付範圍。

除了增加健保財源外,陳芳銘也建議,每個疾病的流行病學、醫療科技發展和預後特性等都不相同,應通盤考量有效支配總額,降低不必要的健保資源浪費。應重新檢討療效不明的藥物及低價值的治療項目,並檢討 《健保法》明訂「不給付」的指示用藥,也須盡早實施「藥品差額負擔」機制,讓新藥新科技盡早納入健保,使台灣醫療接軌國際。

【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!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,生活有保障。】

      許居誠醫師介紹          新聞原文連結          回本院官網首頁

        本院FB粉專             本院LINE粉專            本院新聞專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