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世界骨鬆日,骨鬆已成全球第二大流行病,據統計,台灣髖部骨折率位居亞洲首位,與骨鬆息息相關,多數患者雖是高齡族群,但年輕人若少運動、少日照,也會增加骨鬆機率。近年臨床也發現不少是甲狀腺、免疫疾病引起的「次發性骨鬆」,國人要多加注意。
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統計,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%至24%,死亡率高於部分癌症。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表示,骨鬆是一種沉默的疾病,很多患者都是骨折才發現是因骨鬆而起。
一次骨折後,身體狀況常如骨牌效應一落千丈,骨折臥床導致褥瘡、感染機率增加,多重疾病來襲,患者吃不下也睡不飽,營養狀況不良、情緒低落,死亡風險大增。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吳家麟表示,骨鬆不只發生在長者,年輕族群如果缺乏運動或日照,也可能成為「骨鬆候選人」,不過,年輕人骨鬆通常是其他疾病而起,如甲狀腺、副甲狀腺等內分泌疾病、免疫系統低下等,臨床將其稱之為次發性骨鬆。
吳家麟表示,次發性骨鬆患者要改善骨質密度,首要之務不是補鈣,而是對症下藥,臨床上見到20多歲的患者,健檢時發現骨密度不足,通常會朝次發性骨鬆思考。
吳家麟提醒,許多女生體重輕且不愛運動,通常這類女性骨密度較低,年輕時如果沒有存好骨本,隨年紀增長,加上女性還有「更年期」的風險,會讓骨鬆更早來臨。
他建議,任何年齡層都應該在飲食上攝取足夠的鈣質,每天有足夠的日照,讓身體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,幫忙鈣質的吸收,同時也得培養運動的習慣,平時可以做負重運動。如果已經是骨鬆患者,則建議立即就醫,透過藥物以及調整飲食等,幫助降低骨鬆帶來的骨折等風險。
【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!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,生活有保障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