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FIFTYPLUS / 周慧婷】 發布日期:2024-11-05
眩暈,是許多人都曾經歷的身體警訊。尤其步入中年後,隨著年齡增長,發作頻率也逐漸升高。許多患者不僅憂心潛在的中風或腦出血風險,更對找不出病因卻反覆發生的眩暈症狀束手無策。「暈」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,從天旋地轉到眼前一片黑暗,哪些生活行為和飲食習慣會增加眩暈的發生?50歲後,最常見的3大眩暈疾病又有哪些?該如何有效預防與應對?
在印象派大師梵谷的名作《The Starry Night》(星夜)中,一圈圈漩渦狀的流動筆觸,生動描繪出星空的閃爍之美。但後人推測,這種眩目、旋轉的技法,可能源自梵谷當時飽受眩暈折磨,進而產生獨特視角的夜空詮釋。
儘管時空流轉逾百年,眩暈至今仍是常見且難以克服的疾病。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眩暈及平衡障礙中心主任陳致中解釋,「眩暈」(Vertigo)通常指周遭環境或身體天旋地轉,並可能伴隨噁心或嘔吐,與「頭暈」(Dizziness)僅有頭昏、而無外在旋轉感受略有不同。
他進一步指出,引發眩暈的原因相當複雜,主要可分為「周邊型」與「中樞型」2類。周邊型眩暈通常與內耳疾病有關,如耳石症、前庭神經炎與梅尼爾氏症;中樞型的眩暈則與腦部(特別是小腦及腦幹)相關,常見成因包括血管性疾病,如血管硬化、腦中風或腦出血。此外,還有一種眩暈類型是由系統性疾病引起,如貧血、低血壓、荷爾蒙變化、電解質失衡以及藥物副作用,都可能導致頭暈。
從「不同暈法」與「併發症」判別眩暈疾病
眩暈的病因多樣,一旦出現症狀,患者該如何判斷應求助於哪一科醫生?陳致中指出,神經內科和耳鼻喉科是眩暈治療的主要科別,但眩暈成因複雜,診斷與治療往往需要多科醫師的合作,才能獲得最佳治療效果。例如,因心理因素引起的眩暈可能需精神科醫師介入;眩暈患者的平衡訓練則需復健科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;若須手術治療,則需神經外科醫師的參與。
他也建議,患者應在就診時盡可能具體描述眩暈的特徵,幫助醫師更精準地診斷。例如,是天旋地轉的暈、走路不穩的暈、或是視線黑暗的程度?還是無外來刺激,僅有自己身體感到搖晃的感受?以及,是否伴隨頭痛、耳悶、耳鳴、聽力下降或噁心等症狀?這些細節將有助於醫師判斷潛在病因,能對症下藥治療。
「若眩暈合併有複視、言語不清、面部麻痺或四肢不協調等症狀,則需格外警覺。」陳致中提醒,此類症狀可能屬於血管性眩暈,常見於老年人或有高血壓、糖尿病及高血脂等高風險族群,嚴重者可能導致腦中風。他同時建議,若突發嚴重眩暈並伴有嘔吐或步態不穩等情況,應立即前往急診進行緊急處置。
50歲後眩暈風險增高 3大常見眩暈疾病解析:
若從年齡來看,眩暈發作的頻率是否與年紀的增長有關?陳致中回答,眩暈疾病可發生於各年齡層,但臨床觀察顯示,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發生眩暈的風險更高,主要與以下3項因素有關:
1. 耳石症
耳石脫落是眩暈症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。耳石是由碳酸鈣結晶構成,位於內耳橢圓囊內,負責協調平衡。當耳石因不明原因脫落進入半規管後,便會隨內淋巴液流動,造成左右內耳間的平衡落差,進而引發眩暈症狀。
治療耳石症通常採取「耳石復位術」,由醫師依耳石脫落位置指導患者進行頭部與身體轉動,幫助耳石回歸正確位置。陳致中提醒,不建議民眾自行進行耳石復位,因內耳左右各有6條半規管,民眾難以判斷耳石位置,若操作不當可能引發更嚴重問題。
他也補充,研究顯示耳石症與骨質疏鬆存在一定關聯性。耳石結晶中含鈣,而骨質疏鬆可能導致鈣代謝失調,進而增加耳石脫落風險。隨著年齡增長,骨質疏鬆的發生機率升高,耳石症的發生率亦隨之提高。
因此,為預防耳石症,可透過日常保健進行防護:
(1)補充維生素D:有助於改善骨質疏鬆,減少耳石症的復發。此外,充足的鈣質攝取亦可維持耳石穩定。
(2)避免快速頭部移動和姿勢改變:轉頭、低頭、彎腰等動作應緩慢進行,以免耳石移位。同時避免「頭低身體高」的姿勢,例如倒立。
(3)防止頭部撞擊:頭部受到外力撞擊易導致耳石脫落。
(4)睡覺時抬高頭部:可在睡眠時墊高枕頭,使頭部略高於身體,具有預防效果。
2. 前庭型偏頭痛
為常見的反覆性眩暈疾病,患者中女性比例略高,並多伴隨頭痛發作,與偏頭痛體質的生理機轉有關。陳致中觀察,女性在更年期前偏頭痛症狀通常以頭痛為主;更年期後則頭暈症狀較為明顯,這與荷爾蒙變化有關。
3. 功能性頭暈
與生活壓力密切相關。50歲後,面臨各種家庭和事業轉變,容易影響身心狀況,進而引發頭暈症狀。此類患者通常檢查結果顯示正常,須透過心理輔導或生活型態調整來改善頭暈。
梅尼爾氏症、前庭神經炎 如何區分各別症狀?
除了上述3種常見眩暈病因外,「梅尼爾氏症」是一種易與耳石症混淆的內耳疾病。著名歌手張學友就曾在演唱會中因眩暈突然跌倒,他透露自己從小即罹患「梅尼爾氏症」,因此長期受到平衡失調的影響。陳致中指出,「梅尼爾氏症」是由內耳淋巴液量異常引發的水腫,主要症狀包括劇烈天旋地轉、嘔吐,並伴隨耳鳴與聽力減退,這些症狀會干擾身體平衡,嚴重時可能造成聽力受損。
目前醫學上仍尚未確定「梅尼爾氏症」的確切成因,但此病多見於青年和中年族群。陳致中說,該病的高風險族群包括3類:第1是具有家族病史者;第2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;第3則為病毒感染導致者。他建議,梅尼爾氏症患者應控制鹽分攝取,以減少體內水分滯留,進而減緩內耳淋巴水腫的症狀。
另一種常見的急性眩暈疾病是「前庭神經炎」,發作原因是掌管平衡的前庭神經出現急性發炎,導致該側內耳前庭功能受損,進而引發嚴重眩暈症狀。此症可用短期類固醇進行治療,通常在藥物輔助下,3到5天內可逐步恢復。與「梅尼爾氏症」不同的是,前庭神經炎不易反覆發作。
大部分的眩暈疾病雖然沒有立即致命風險,但卻影響著生活品質。一旦出現症狀,應及早就醫,並找出病因、進行適當治療。陳致中建議,調整生活型態對改善眩暈相當重要,包括充足睡眠、規律運動及保持心情愉快。對於偏頭痛引發的眩暈,應避免攝取可能誘發偏頭痛的食物,例如巧克力、起司及紅酒。
雖然眩暈難以完全根治,但透過積極治療和健康的生活習慣,可以減少症狀復發的機會,逐步找到與眩暈和平共處的生活方式。
【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!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,生活有保障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