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得大腸直腸癌崩潰 醫生1招治好她 存活率高達95%

她得大腸直腸癌崩潰 醫生1招治好她 存活率高達95%

【三立新聞網 / 鍾志鵬】  發布日期:2022-08-26

 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提醒:早期篩檢 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。(圖/今周刊提供) 

 ▲饒樹文醫師提醒:早期篩檢 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。(圖/今周刊提供)

余天二女兒余苑綺直腸癌過世,年紀很輕才39歲。根據衛福部公佈2011年國人10大癌症,大腸直腸肛門癌死亡率並列第三名。三總暨台北中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醫師在《如果不是那一次檢查,我已不在人世》書中警告,國人一定要有健康意識,早期篩檢是最重要的保命之道,0期存活率高達95%,第4期暴跌只剩12.2%。要想活命,趁早檢查。

提醒1:有家族史且有基因突變者,20歲時就要注意,可能衍生出不同癌症。

提醒2: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,糞便篩檢相對經濟實惠。

提醒3:貧血也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症的病徵之一,千萬不要掉以輕心。

 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提醒: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。 示意圖:非當事人。(圖/ 翻攝自pixabay)

 ▲饒樹文醫師提醒: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。 示意圖:非當事人。(圖/ 翻攝自pixabay)

大腸直腸癌目前在台灣發生率第一名  死亡率僅次肺癌.肝癌排行第三

根據衛福部公佈的資料,2011年結腸、直腸、肛門癌死亡率居癌症死亡率第三名。饒樹文醫師表示,大腸癌篩檢(糞便潛血篩檢)是健保推行「早期篩檢」四大項目之一。國人一定要善用,篩檢到了,根據癌症期別不同,存活率也不一樣,越早越好。

 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提醒:早期篩檢 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。 (圖/《奕起聊健康》提供) 

 ▲饒樹文醫師提醒:早期篩檢 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。 (圖/《奕起聊健康》提供) 

越早篩檢出來越好  存活率9趴高對比12.2

饒樹文醫師分享自己的醫治經驗…

我曾經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病患,她是一般上班族,因為子宮內膜癌就診,婦產科檢查出她帶有HNPCC家族突變基因,將她轉到我的門診檢查。結果,大腸鏡一做,發現了大腸癌。

大腸癌切掉後,子宮內膜癌、大腸癌都好了,事隔五年定期追蹤做電腦斷層時,發現了胰臟癌。也就是說,她因為家族基因得到三種癌症,但不是轉移,因為三個癌症都是原發,幸好早期發現,多是第一、第二期,存活率比較高。這是病人自己有健康意識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例子。現在她活過了十五個年頭,至今生龍活虎,差不多五十歲了。

早期篩檢的好處,需要不停宣傳。國人比較常罹患的大腸直腸癌,五年存活率零期大概百分之百,一期大概93%,二期大概82%,三期大概69%,四期大概12%,早點治療的效果真的很不錯。

她30歲沒有任何症狀一檢查發現直腸癌  切掉至今十多年沒有復發

之前政府一直推廣有家族病史的人免費做大腸鏡,我有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,單純因為女兒罹患大腸癌這個家族史前來接受檢查,結果發現直腸癌,檢查後就切掉,至今十多年沒有復發。她的女兒是30歲時得到大腸癌,只是發現得太晚,開刀發現淋巴腺38顆腫瘤中就有37顆是陽性,後續治療的難度完全不同。

當篩檢比例達到60%  癌症死亡率可減少36%

根據國家提供的糞便潛血篩檢數據來看,固定兩年做篩檢的人口只有40%,50歲以上接受篩檢的人口只有60%,很多人不在意早期篩檢。其實當篩檢比例達到60%,癌症死亡率可減少36%。而且經由篩檢發現的大腸癌,大概7成以上都是早期,第一期、第二期或是零期的,第四期大概只有7%,如果是一般非定期篩檢的病人,發現大腸癌第四期的比例高達20%,甚至25%。

以篩檢比率來說,目前還有四成的空間要努力。如果40到50歲的人都能接受「糞便潛血」的定期檢查,有家族史的人再提前檢查,相信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會再降低。

大腸直腸癌是「富人病」 吃太油膩造成膽固醇和血脂肪太高

饒樹文醫師分析,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、肝癌,排行第三,也是健保推行早期篩檢四大項目之一。有人將大腸直腸癌稱為「富人病」,通常是吃得太油膩,造成膽固醇和血脂肪太高,換句話說,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,尤其是紅肉攝取量大增,加上青菜吃得少,運動少,以及抽菸又喝酒。

現代人不知不覺攝取過多的醃肉、加工肉品、毒油等,尤其外食族很難控制或了解商家用油品質,有些店家使用回鍋油,油都變黑了,形成「過氧化物的自由基」,這是一種致癌物質;除此之外,建議民眾盡量不要吃再製品。

 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提醒:飲食清淡不要吃再製食品、燒烤等。 (圖/ 翻攝自pixabay) 

▲饒樹文醫師提醒:飲食清淡不要吃再製食品、燒烤等。 (圖/ 翻攝自pixabay) 

美國政府曾委託一位教授研究牛肉與疾病的關係,發現牛肉所含的油脂形成的脂肪膽固醇進入人體,在大腸中的細菌分解後,會產生一種致癌物質,攝入膽固醇脂肪愈多,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愈大,因此他的結論是建議不要吃牛肉。

喝酒也會引起大腸癌,尤其是啤酒。酒一進入體內,「酒精去氫酶」會分解成「乙醛」,再被「醛去氫酶」分解成「乙酸」排出去,「乙醛」對大腸是有毒性的。

大部分的「乙醛去氫酶」存在肝臟及小腸,較少在大腸,所以酒進入人體在小腸就大部分消化掉了。一般人喝啤酒都是大杯、大杯喝,一下子沖到直腸去,因為量大、沖下去的速度快,大腸的「乙醛去氫酶」量少,乙醛因而堆積在大腸,容易誘發大腸癌,所以喝酒、抽菸都可能引發大腸癌。要預防大腸癌,建議多吃益生菌,有助於抑制大腸內有害細菌,減少致癌物的產生。

小心家族性病史與遺傳基因  早期篩檢是救命王道

饒樹文醫師進一步分析,大腸癌患者有少數屬於家族性大腸瘜肉症,比例約1%,就是患者腸子裡大概有上百顆大腸瘜肉,這類病人帶有一種APC(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)基因。帶有APC基因者,可能十多歲開始長瘜肉,所以有這樣家族史的人,一定要提早做大腸鏡檢查。

如果置之不理,根據統計,大概38歲左右就會變成癌症,建議在20歲左右先做大腸鏡檢查,確定有多發的瘜肉後,做全大腸直腸切除與迴腸袋肛門吻合術。研究顯示,如果不治療,可能43歲前後離世,建議要早一點檢查、治療。

我有位病人就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,十幾歲時確診。她兩位哥哥都做了手術切除。我們等她二十多歲時做大腸直腸切除術及迴腸袋肛門吻合術,至今已經二十多年,預後很好。

  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提醒:早期篩檢 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。(圖/今周刊提供) 

▲ 饒樹文醫師提醒:早期篩檢 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。(圖/今周刊提供)

50到65歲之間是大腸癌發生的高峰期  定期檢測超重要

饒樹文醫師表示,定期檢測很重要,「大腸鏡」是診斷大腸直腸癌比較精確的方法,用「糞便篩檢」則相對經濟,篩檢結果有問題,再做大腸鏡。不過糞便篩檢並不是百分之百沒問題,有時會出現少數偽陽性及偽陰性,所以提倡50歲以上至少做一次大腸鏡,若在照大腸鏡時發現瘜肉,可直接切除。

大腸癌在50到65歲之間是發生的高峰期,現在健保給付糞便潛血篩檢是50至74四歲,每兩年做一次。50歲做一次大腸鏡,如果沒有問題,以後5到10年做一次;假如發現瘜肉,就要再提早一點。

一般來說,大腸癌約95%都是從瘜肉轉變而來,如果增生性瘜肉是良性的,不需切除;如果是腺性瘜肉,建議拿掉,以防將來變成癌症;絨毛性瘜肉是最容易變成大腸癌,有時會長得大一點,愈大代表惡性機會愈高;其次則是腺性瘜肉。

我有一位病人沒有任何症狀,因為做婚前體檢而發現大腸癌,手術切除至今15年,育有兩個小孩,身體狀況安好,保持定期追蹤。所謂真正的早篩就是希望在沒有症狀之前發現病況。
 

痔瘡的血是鮮紅色 大腸的血是暗紅色、帶黏液的血

饒樹文醫師表示,有6大症狀時要提高警覺、盡早就醫檢查?

1.以左側大腸癌來說,因為離肛門近,一出血就會發現,痔瘡的血是鮮紅色,如果是暗紅色、帶黏液的血,或糞便裡面有血,多半是大腸出血。

2.癌症長在左側大腸會刺激直腸,患者會一直想大便,可是如果腫瘤大到引起阻塞,則有一種解不出大便的感覺,我們稱為「裡急後重」,就是想大便又解不出來。

3.左側大腸癌是痛在下腹,右側大腸癌通常痛在上腹,痛的位置不一樣。左側大腸癌的大便習慣改變、出血症狀會比較明顯。

4.右邊大腸癌因為出血經過很長一段距離,排出來已經看不見,肉眼不容易判斷,只有檢驗大便會有潛血,因為這種出血是長期慢性流失,會產生貧血症狀。

5.很多右側大腸癌的病人,容易全身疲倦、頭暈、臉色發白,檢查後才發現貧血,但有時會誤以為是缺鐵性貧血,長期服用鐵劑反而延誤了治療。

6.此外,十二指腸潰瘍也會造成貧血、大便潛血及上腹痛,所以這些症狀很容易誤以為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。如果這個時候照胃鏡,患者正好又有潰瘍,很可能誤診為十二指腸潰瘍、消化性潰瘍。

貧血一定要做大腸鏡 不能只做胃鏡或者吃鐵劑

饒樹文醫師表提醒,貧血一定要做大腸鏡,不能只做胃鏡或者給予鐵劑治療貧血,如今這種延誤診斷的現象已經愈來愈少。

同時,右邊大腸因為比較寬,腫瘤要長得比較大才會產生阻塞現象,診斷時多半可以摸到硬塊。右側大腸癌的常見症狀有:摸到腫塊、消化不良、上腹疼痛、貧血,還有大便潛血,這些都是必須注意的狀況。

 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饒樹文提醒:早期篩檢 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。 (圖/今周刊提供) 

 ▲饒樹文醫師提醒:早期篩檢 越早發現存活率越高。 (圖/今周刊提供) 

【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!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,生活有保障。】

    饒樹文醫師介紹          新聞原文連結          回本院官網首頁

台北中山醫院FB粉專 台北中山醫院LINE粉專 台北中山醫院新聞專區